“以前在深圳能輕輕松松辦理的業務,出去之后發現都要費很大勁!”一家回遷深圳的微電子項目企業這樣講述。
據介紹,遷出深圳后,這家企業在當地辦理生產環保審批手續遇到了很多困難,專門請中介都無法順利辦理。由于該企業項目屬于無污染的微電子項目,在深圳辦理此類手續只需要備案。
不光審批手續難辦,招人難,也是企業離開深圳后遇到的困難之一。“我們從深圳招的人才不愿意過來,當地符合需求的高新技術人才又相對較少。”權衡之下,企業最后還是決定遷回深圳。
離開深圳之后,還是覺得深圳好!另一家做精密儀器的企業,也有著相同的感受。
這家企業在遷出深圳后于去年12月遷回了深圳,企業負責人說,遷到外地后才發現,難以找到理想的人才。同時當地生活配套缺失,不能滿足“90后”員工的休閑需要,歸屬感低,直接影響了生產質量,導致大量退單。
“當時我們就想,如果能夠回到深圳,就一定扎根深圳,再也不走了。”這位負責人感慨地說。
國內最大的無線寬帶專網運營商北訊集團,也是回遷深圳的企業之一。
北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曹陽介紹,2018年年底,受股市低迷影響,北訊集團面臨階段性資金緊張,戰略投資者要求公司遷出深圳。
在辦理完遷出深圳的手續之后,北訊集團“遷出”深圳的事,遭到了公司股東的堅決反對。
“深圳產業鏈配套齊全,市場示范性和引領性強,市場環境規范透明,大多數股東堅持認為深圳的營商環境是最好的,不愿意離開深圳!”曹陽說,最終,北訊集團在開年后第一天就前往市行政服務大廳辦理遷入業務。
當天恰逢深圳市市長陳如桂到市行政服務大廳看望工作人員,在了解到該企業的“回遷”訴求后,陳如桂當即向該企業表示了熱烈歡迎。
“深圳歡迎你們,感謝你們再次選擇了深圳!政府一定做好服務,以我們最優質的服務,來證明你們的選擇是明智的,我們有這樣的自信!”陳如桂說。
企業遷移情況一直被視作反映一座城市營商環境的“晴雨表”。一座城市的營商環境好不好,企業家、投資商、創業者的選擇是最好證明。
據了解,近兩年來,深圳的企業遷入正在逐年增長,其中不乏眾多重量級企業,如順豐控股、恒大集團、ARM (中國)、中國平安保險(集團)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中信期貨有限公司等。
為什么企業會爭相遷入深圳,為什么企業離開深圳之后還是會回遷深圳?
“產業發展的生態環境的價值是無價的。”中國(深圳)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與現代產業研究所副所長余凌曲表示,金融環境、人才環境,還有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,都是深圳比其他城市遠遠要具有優勢的地方,這些都是決定企業發展壯大的關鍵因素。
據了解,近年來,深圳一直加大改革力度,不斷優化營商環境。2018年,深圳出臺了《關于加大營商環境改革力度的若干措施》,推出了40余項“秒批”服務、300項“不見面審批”、300項“全城通辦”服務事項等,建設投資項目審批“深圳90”改革……聚焦民營經濟發展痛點、難點,深圳還出臺了《關于以更大力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措施》,推出“四個千億計劃”,出臺《深圳市工商業用電降成本暫行辦法》,切實降低企業用電成本。
作為直接服務企業的窗口單位,市行政服務大廳打造親商便民的深圳政務服務“旗艦店”“體驗館”,率先提出首席代表服務團、“一對一”全鏈條精準服務、代辦制、容缺審查、流程“減法”、秒審秒批、個性化試點、“親清政企”群等措施。
不僅如此,今年年初,在深化機構改革過程中,深圳專門組建深圳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,大力推進智慧城市建設,讓市民和企業充分享受數字化、信息化建設成果,為企業扎根深圳并發展壯大,營造出更加高效透明的政務環境。以政策吸引著企業愿意來到深圳,用服務讓企業愿意扎根下來。
“不需要政府的時候,感覺不到政府的存在;需要政府的時候,政府就在身邊。”良好的營商環境讓深圳企業豎起大拇指,深圳市場活力充分迸發。
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發布的《2018年中國城市營商環境評價報告》顯示,深圳營商環境位居全國第一。